让梦想照进现实
———2008年电力工业节能环保大势综述
历史的足迹中总会有那么几个,很大很深。也许过去10年,我们再次想起2008年,依然会有一样的震撼和留恋。这一年,有太多的感动留在心里,太多的变革近在眼前。当冰雪封门时,我们期待着春暖花开;当山摇地动时,我们祈求着天下平安;当绿色奥运被古老文明点燃,我们盼望着一个东方崛起的传说变成今天;当理想照进现实,我们等来的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年。印钞票容易,改革难;炸烟囱容易,盈利难。电力行业这一年的变革,从冰雪中起步,在两会中推进,于后奥运时代愈发坚毅。面对艰难,改革的步伐将在平稳中寻找新的支点,从世界格局到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阶段性的洗牌。
这一年,我国能源行业的革新之路异常清晰。刚刚发展起来的电力环保产业及循环经济,经过了初步的探索,将在艰难的第三轮改革中重新寻找突破口。我们可以看到,风电产业的规模伴随着煤电危机的不断升级而迅速增长,从300万千瓦到3000万千瓦,再到上亿千瓦,“大风车”已经穿上了金色的外衣准备乘风飞翔;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能源局的大力推进下,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落户工作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在国家核电公司等产业实体的一个又一个重点项目中,核电已经开始成为电力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我们可以看到,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元年,我国火电机组脱硫装机比例突破五成,脱硫设备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已经足以承担机组安全生产之需,烟气旁路淡出历史舞台,脱硫产业经过群雄逐鹿,重整板块,进入自主研发、集团化发展的新局面……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2008整个年度的历史坐标上时,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在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不断成长的轨迹异常清晰。走过2008,那些必将被历史铭记的瞬间在记忆的长河中如丰碑般矗立,透过电力行业,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国家能源领域的战略转型和格局调整。政府机构的变动带来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调整,政策法规的制定为企业发展和市场规范搭建平台,依靠科技力量和经济杠杆来启动电力行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可再生能源方向的突围,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发展形势。这些,正是我们电力行业在这个不平凡的年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2008年,属于每一个为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默默奉献的人。
大部制猜想
从2007年开始,关于大部制体系将登上历史舞台的各种说法甚嚣尘上。所有的猜测,都伴随着2008年两会的胜利闭幕有了归宿。面对能源与环保的双重压力,电力工业应该怎样突围?政府机构的改革迈出了第一步。
国家环保部由局升部,相关配套法规的出台紧锣密鼓,从掀起“环保风暴”到建立环保长效机制的思路转变,也反映了一个部级主管单位在承担新责任后酝酿出的新理念。有理由相信,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将推进深层次环境矛盾的有效解决。
在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中悄然登场的国家能源局,承担的责任一点都不轻。“我现在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能源问题,要解决的事情太多了。”国家能源局首任局长张国宝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的这番话,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能源问题在当前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处的敏感位置。
面对日益严重的煤炭与电力供需矛盾,张国宝始终坚定的指出:中国要加大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力度,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有序、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战略选择,同时要积极发展风电、水电等清洁优质能源。很快,我们看到了中国风电产业在“风电三峡”等项目的迅速开展中突破1000万千瓦大关,并遥指五年后的世界风力发电第一大国。于此同时,伴随着台山、海阳等一系列核电项目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核电公司的成立,我国核电事业已经挂上了AP1000档,向着6000万千瓦的目标疾驰而去。这一年,水电的产业整合没有因为地震而停下脚步,发电集团走进煤炭行业,建设大型能源集团的进程也没有因为行业性亏损而放缓。这些,缘于电力人面对困境的自身努力,更离不开政府相关机构的深切推动。
法规年中的产业生机
把2008年称为环保法规年,一点也不为过。
2008年8月29日,《循环经济促进法》历经三次修改终于出台,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在多个方面为电力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方面,该法明确规定:电网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与综合利用资源发电的企业签订并网协议,提供上网服务,并全额收购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对于资源综合利用发电,该法也明确界定:价格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其上网电价。此举,从电力上网和上网电价两个核心层面为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架设了“绿色通道”,使得这种相对发电成本较高,稳定性、可靠性较低,但有利于环保的发电模式有望迈上新台阶。这一年,一大批煤矸石电厂呱呱落地,以大唐辽宁调兵山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为代表的大型煤矸石发电项目,将在一段时期内引领综合利用资源发电产业的新局面。
2008年两会期间,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浮出水面,与《循环经济促进法》一起,将带动电力行业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进入新的水平。在全国总用水量中,火电行业用水量占工业用水量的39%~46%,是工业用水第一大户。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明确了企业排放污染物如果超标,就是违法行为,要承担违法责任。同过去超标只征收超标排污费的政策相比,这次法律性质的转变也加大了企业的责任。我们注意到,电力行业百万千瓦级空冷技术、干式排渣、废水零排放及城市中水综合利用等技术在这一年的成熟与推广,已经让发电企业做好准备,承担更重要的社会责任。
2008年4月1日,《节约能源法》开始实施,并配套推出46项国家标准。该法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并通过对节能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机组发电、调整能源价格等鼓励措施,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同时,将节能发电调度政策在法律层面加以规范要求电网企业,在保证电网安全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清洁、高效和符合规定的热电联产、利用余热余压发电的机组以及其他符合资源综合利用规定的发电机组与电网并网运行。很快,贵州、四川等地电网公司率先在全国推行了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工作。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制度的实行,也使得发电企业在全面亏损的困境中,抓住边际利润,抢发多发电量,避免了更严重的经济损失。
2008年12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无独有偶,在碳减排这个更深远的领域,以华能集团绿色煤电为首的碳减排支持项目,已经在电力行业全面展开,利用煤气化发电等碳捕捉、碳埋存技术也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
这一年,随着一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电力行业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向着圆满实现“十一五”规划,加速电力结构调整,实现电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战略转型与节能减排同进退
2008年,走进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各个电力企业,迎来了历史上最严峻的内外部发展形势。行业性亏损、结构调整难度加大、自然灾害频繁、电力安全不容忽视等压力一起袭来,大大加速了发电企业战略转型的进程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
中电投集团面对自身火电机组装机规模普遍较小、机组水平不高的不利结构,因地制宜,灵活转型,取得了可喜收获。在年初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之后,通过资源整合和项目开发,该公司打造出了具有区位特色的产业链条,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进步很快。在蒙东,该公司将资产单元重新整合,向着建设“以电为核心、煤为基础,煤化工、有色冶金和现代物流一体化的大型产业集群”这个方向,走出了一条“用煤发电,用电炼铝,以铝带电,以电促煤,煤电化铝路港一体化多元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最大限度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华能集团,利用自身良好的火电机组优势,该公司确立了继续发展高参数、大容量、低排放燃煤机组,新建煤电项目优先采用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机组,限制30万千瓦及以下常规燃煤机组建设,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和转换效率,降低总体煤耗水平的火电发展方向,并大力推进水电、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电力的开发利用,在总的电力结构中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发电这个环节对日益紧缺的化石能源的依赖。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一次危机的出现,都会催生出全新的产业结构模式。2008年,电力行业的普遍亏损,也给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的发展积蓄了最大的内驱力。就像美国新科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阐述的一样,新能源的发展,将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的变迁,将主导人类文明的未来。
科技力量成为最坚定支撑
搞环保,离不开科技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离不开自主创新。2008年,随着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的相继落地,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以大唐集团为例,干出灰、灰渣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城市中水回收利用等节水技术的普遍推广,使电厂所在大中城市周边、缺水地区基本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凝结水处理高速混床、粉末树脂覆盖过滤器技术、湿法烟气脱硫核心技术、电站煤粉炉干式排渣系统等一批科技成果,已经通过了国家权威机构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华电集团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能减排,也实现了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该公司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容量由零起步,已经发展至整体装机规模的五分之一以上,其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设计发电煤耗
2008年,许多电力集团在生存危机中寻找着救治良方。通过对环保技术的不断投入,来引领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如日中天的环保产业这个价值千亿元的大蛋糕中掌握充分的话语权,并在能源运输领域展开跨行业的全面运作,将从2008年开始,成为电力企业战略调整的主要途径。
投融资改革带动产业发展
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是人,资金是血。面对火电企业资金链普遍紧张的困境,如何带动资金流通,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效益刺激,成了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008年,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通知》)和《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惠及风电、垃圾发电、煤矸石发电等多种发电模式及电力脱硫副产品———石膏、粉煤灰制砖等循环经济产业,大大带动了业内相关领域的投资热情。据估算,国家因实施该政策减少的税收收入,最多的一年超过400亿元。换个角度,我们可以将此看作是国家对循环经济产业的一次政府投资。在此基础上,想到2008年年底启动的四万亿投资规划中涉及环保领域的数千亿资金,我们不仅要感慨,不论是淘汰落后产业还是培养朝阳产业,政府的力量永远是决定性的。
企业层面,京都议定书后期CDM项目在2008年全面开花。其中,华电集团与英国益可环境金融集团公司、德意志银行签署的“CDM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暨超超临界项目碳减排条款书”将4个超超临界项目碳减排量进入交易,预期实现二氧化碳年减排量300万吨,年获得碳减排收益3300万欧元,成为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第一笔超超临界购碳协议,也是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出售单笔之最。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该公司已经批准97笔贷款,总贷款量33亿元人民币,实现每年CO2减排970万吨。随着时间积累和专业程度的不断提高,CDM项目总减排量占全球37.25%的中国碳减排交易市场,将在电力环保领域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推动效应。
让梦想照进现实